【荔乡客社工】“守护朝夕”困境家庭红色微改一平米改造计划第一季圆满落幕
社工在日常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的困境家庭居住环境存在光线不足、电器乱拉、餐桌当书桌等问题,在中新镇公共服务办(民政组)的指导下,在中新镇第二社工服务站依据特殊困难群众的需求和困境,开展了“守护朝夕”困境家庭红色微改一平米改造项目,该项目已于2023年启动,2年时间内共完成了95户改造。
2025年“一平米改造”项目继续启动,前期,社工与志愿者深入困境家庭走访排查,精准收集改造需求,确定改造内容与物资需求。通过义卖、募捐及项目联动,社工站筹集了17893元改造资金,并联合9家爱心学校和单位共同推进。同时,联动辖区志愿者开展改造与关爱工作,切实改善了困境家庭的居家安全与舒适环境,从一张书桌到安全的电线,从适老化的扶手到整洁的家居环境,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为居家安全和教育筑起了坚实防线,为日常生活增添了安心与舒适,彰显了社会的温暖与力量。
“一平米改造”以细微之处的关怀,为困境家庭带来了深远的改变
线路改造:点亮安全之光
独居长者黄婆婆家里电线外露并老化还存在着乱拉乱接的现象,改造时通过邀请专业的电工人员对服务对象家里老旧、裸露的电线进行安全的检查和更换,确保服务对象的居家用电安全。同时还为其优化了电路的布局,为服务对象家里增添了更多的插座,方便服务对象日常的使用。黄婆婆感慨地说:“以前家里线路老化,电线裸露在外,我总是提心吊胆,担心会出问题。尤其是晚上,房间灯光很暗,心里更是害怕。现在线路都换新的了,用电也放心了,整个家都感觉亮堂了许多。”
适老化改造:守护长者安全
低保对象江伯因年纪较大导致腿脚行动不便,平日里行走较为缓慢。为了提升江伯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与舒适度,社工为其洗手间内安装了一个稳固的老年人专用扶手以及防滑垫。这样的改造不仅能够有效防止长者再次因地面湿滑等原因发生摔倒等意外,确保长者能够在更加安全、便利的环境中生活。江伯看着安装好的扶手和洗浴凳,满怀感激地对社工说:“谢谢你们帮我们安装的扶手和防滑垫,以后上洗手间方便很多了,洗澡的时候也不怕摔倒了。”
居家环境改造:提升生活品质
居家环境的改造方面,为满足困难居家环境整洁和舒适的需求,社工在走访中发现,陈婆婆和老伴由于生活拮据,经常外出拾荒,家里堆积了许多废旧物品,并且家里的灯已经年久失修,他们睡的床还是从快递站拉回来的物流箱拼接而成,如此生活场景和生活质量令人担忧。社工站闻令而动,首先为陈婆婆链接了一张木床,替换掉原来的物流箱,并邀请了项目的骨干电工志愿者汤叔为其重新维修灯和面板,许久未曾亮灯的家里一下子变得光晃晃的,犹如社会温暖的光照射进来了。
居家学习环境改造:点亮学习之光
社工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困境儿童小怡日常在一张低矮的凳子上,弯着腰、缩起双腿,努力在昏暗的光线下写作业,犹如限制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梦想的追求。社工为小怡送来了一张崭新的书桌椅和明亮的台灯。当小怡看到这份特别的礼物时,她的眼中闪烁着惊喜“谢谢你们,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桌了!”。
“一平米改造”的最美同行者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仅为服务对象解决了居家微改造,并在项目中挖掘到了宝藏志愿者,并将他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在日常探访中,社工站发现了一位有电工特长的服务对象——汤叔,曾因家庭困难而陷入困境,社工注意到老李不仅技术娴熟,而且对电工工作充满热情。他经常主动帮助邻居修理电路,却从不收取报酬。社工们意识到,老李不仅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对象,更是一个可以为社区带来积极改变的力量。
于是,社工们向汤叔提出了一个想法:邀请他加入“一平米改造”项目,成为一名专长志愿者,用自己的技能为更多困境家庭提供帮助,汤叔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以前是别人帮助我,现在我也想帮助更多的人。”
通过社工站的引导和支持,汤叔不仅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价值,还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了更多的人。汤叔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也体现了初老志愿服务的意义。这种互助的精神,不仅让困境家庭得到了实际的帮助,也让整个社区充满了温暖和正能量。
“一平米改造”项目虽然微小,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不仅改善了困境家庭的生活环境,更通过像老李这样的志愿者,传递了温暖和希望。未来,中新镇第二社工服务站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挖掘更多像老李这样的“宝藏”,让爱与希望在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